用户名: 密码: 自动登录   注册用户忘记密码?
第二百二十三章 对蝗灾的处理
作者:梁公卓如      更新:2017-10-19 22:24      字数:7574
热门推荐:
    朱楧没好气的白了他一眼,观念陈旧真是很气人,虽然不是有意为之,但是毕竟坑了队友还是让人很生气的,道:“寡人问你,寡人说的是让所有肃国人都识字。法令上规定的是肃国国民不论男女只要满十五岁,就必须来上学。你为何只招收了三千多名男学生?你这不是打折扣执行寡人的命令是什么?还是打五五折。”

    这一下子,俞恩远更加懵逼了,他原本以为王上所这句话只是一个响亮的口号,没想到他真的会付诸实施,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,哪有让女人上学的道理?再说了,若是男女混杂在一起上课也不是好事,毕竟事关风化问题,不可不防,脑子转了几转,打好腹稿后,冲着朱楧作了一揖,十分小心地说道:“启禀王上,臣以为女子只要品德方厚,懂得相夫教子就行了,没有必要上学。更何况,男女同校杂处,有伤风化,怕是国民也不会同意。”

    这一点倒是朱楧疏忽了,既然来到了这个时代,就必须要入乡随俗,妄图凭借着一己之力改变这个时代所有人的观念,那纯粹是作死,会被扫进时代的垃圾堆。让大明的人接受自己的女儿抛头露面,和男子坐在一起上学比登天还困难,因为这样以来,按照他们的观念,自己的女儿将来就不好嫁人了,因此他们宁愿放弃这个免费上学的机会,也不会送女儿前来。

    朱楧略微沉吟了一番,然后轻轻叹了一口气,对着督学大臣俞恩远说道:“你再设立一所女子学院,男女分开,相信这样那些人就没什么抵触心理了吧。”

    “额……”俞恩远还是一脸凝重,在他看来,王上这么做或许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,但肯定不会特别理想,因为在古人的观念里,女儿永远都是别人家的人,让她们去上学简直是浪费资源,还不如留在家里干活。这也是古人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主要原因,归根到底还是为自己舍不得在女儿身上花钱找借口。

    但是朱楧是不管这一套的,寡人已经做出了让步,拿出了足够的诚意和资本,重新为你们的女儿们建立了一所学校,你们要是再不领情,那可就是不给寡人面子了,寡人会让官府和法令去跟你们说事。

    后世的朱楧虽然没有出过国,但是很喜欢研究世界各个主要国家的政治历史,他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,即这个世界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女权都是非常高的,典型的代表就是欧美地区,那里的女性很自由、很有个性,完全不会沦为男性的附庸。日本现在的女权也很有保障,日本的女性不再像之前那样唯唯诺诺,一生之中只有男人。所以它能跻身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体。

    而世界上那些穷的地方,很多都是不尊重女性的地方,像非洲和中亚的一些比较个性的国家,以及国内的一些经济不发达的省份地区。

   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?朱楧经过仔细的思考,终于得出了答案,那就是越是没有本事的男人,就越不尊重女人。原因很简单,没有本事的男人没有自信,他们害怕自己的女人比他强后离他而去,因此不让女人上学,不让她们接受教育,只是让她们充当给自己泄欲和传宗接代的工具。

    另外,这些男人在外面混的不好,得不到别人的尊重,所以只能回到家在自己的女人身上找成就感,动不动就打骂、欺凌,仿佛这样很牛逼的样子,借此弥补他们在外面被人踩成狗一样的人生。

    这样的地方永远发展不起来,因为这样的男人根本没有担当。而那些发达的地方就不一样了,那里的男人们事业有成,有房有车有钱,有成就感,因此就很自信,自信自己的女人不会离开自己,就算她变得再优秀也会被自己吸引,而且他们在外面已经赢得了足够的尊重,不会在自己的女人身上找地位,用不着把所有不顺心的事都发泄到自己的女人身上。因此会变得很体贴,很疼自己的女人。

    朱楧决定改变大明朝不尊重女人的习惯,他认为新加坡的理念是十分正确的,优秀的母亲才能孕育出优秀的后代,母亲识字、文化水平高对后代的发展绝对会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,最起码家庭教师可以省了吧。

    因此,女子学院必须要办起来,不管有多大的阻力都要办起来,因为这关系到肃国的将来。

    朱楧见俞恩远的样子,就将他的心思猜了个七七八八,抿了抿嘴,用不容置喙的语气说道:“你只管学校的建设,其他的事我来负责。”

    “臣遵旨。”俞恩远狐疑地看了朱楧一眼,不知道这个年轻的王上又会想出什么样的新鲜招式,但他既然这么说了,那自己也只能领命,将自己手里的活干好了,否则怕是会落一个办事不力的名声。

    回到王宫以后,朱楧又过问了一下烤鸭店和选才艺少女的进展情况,得知还算顺利后,心情舒畅了一番,进而又在淑妃的服侍之下批阅起了奏折。

    “又要跟寡人要钱要粮。”朱楧看到兰州布政使赵华清的奏折后,气得扔到了一边,就这样还是不解气,又板着脸重重地骂了一句:“一个小小的蝗灾都对付不了,真不知寡人养他们这些个大臣们干什么?”

    淑妃黛昱竹见王上如此生气,心头也是吓了一跳,她从小就服侍王上,印象中这个王上虽然英武不凡,但是脾气很温和,不像其他的藩王那样动不动就乱发脾气,今天突然间发了这么大火,一时还真把黛昱竹吓到了。

    黛昱竹不识字,也不懂朝政,就算是懂也不敢乱插嘴,见一个宫女弯腰去捡被朱楧扔掉的奏折,立即向她挥了一下手,示意她退下,然后自己盈盈走上前去,慢慢地弯腰捡起那封奏折,用素手轻轻地抚了抚奏折上的灰尘,然后轻轻地放到朱楧的案前,微微一笑道:“何事惹王爷发这么大火?万事请王爷宽心,千万别气坏了身子。”

    朱楧看了自己的这个一向乖巧的淑妃一眼,压了压心头的怒火,但是脸色仍然很难看,没好气地说道:“还不是手下的这群大臣没用,兰州起了一点小小的蝗灾,他们就上奏让寡人减免当地的税赋,真是岂有此理?”

    这话听得黛昱竹一脸茫然,她虽然没有读过书,但从小跟着王爷和王妃也听过不少戏,戏里面都说地方遭了灾,君王就应该免除当地的赋税,还要赈灾,这才是明君之举,怎么到了王爷的嘴里,这种行为反而变得很值得痛恨呢?

    黛昱竹没有胆子,也没有心思干预朝政,只是她也是穷苦人家出身,当年就是家乡遭了灾,她随着父母去京城乞讨,路上父母相继饿死了,她也饿的在路边哇哇大哭,若不是朱楧的母亲恰好路过,将她捡了回来,她怕是早就夭折了,因此听到地方上又有百姓遭了灾,她的内心莫名的难受,一想到又会有和她当年一样大的孩子有可能因此失去双亲,她就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样子,非常地感同身受,鼻子略微地一酸,带着一丝丝哭腔对朱楧哀求道:“王爷,臣妾知道,臣妾不该干预朝政,但是地方百姓遭了灾,王爷应该赈济,这才是明君之举啊。”

    朱楧不禁抬眼看了看黛昱竹,眼神中带有惊讶和狐疑,他十分纳闷自己的这个平时谨小慎微从不议论朝政的淑妃,怎么今天突然跟自己谈起来这个,后来略一沉吟,想到了她的身世,一时间明白了,真是个善良的丫头,伸了伸手,示意她走到自己的身边,然后一把将她扯到怀里,边给她擦了擦眼泪,边安慰道:“爱妃莫哭,是寡人没有考虑你的心情。但这次蝗灾跟你当年遭受的那场水灾不一样,这次只是小规模的蝗灾,兰州的百姓损失并不严重,个别损失惨重的,州县的府库也足以支撑。这位兰州布政使给朕上折子要求减免赋税其实是想偷懒,借着这次蝗灾的名义,少干点活,少为寡人收一点赋税,说不定还和一些大户商量好了,要中饱私囊一下。因为这个,寡人才生气的。若是百姓真的过不下去了,寡人又岂能坐视不救?他们可都是寡人的子民啊。”

    黛昱竹这才明白朱楧的心思,不禁大为惭愧,自己差点混淆了王爷的判断,让王爷遭受损失,脸颊不禁一红,带有一丝愧疚地说道:“是臣妾愚笨了,差点坏了王爷的大事,请王爷恕罪。”

    朱楧又岂会真的怪罪黛昱竹,一个十六七岁的小丫头,心地又很善良,被那群老滑头骗了很正常。朱楧可不一样,他的身体虽然只有十八岁,但是他的灵魂却已经有了三十多岁,而且饱经人世沧桑,不会去轻易相信一个人所谓的好心。所以,兰州布政使赵华清尽管在奏折里将话说的很漂亮,说什么免税赈灾是尧舜之举,将会是人民齐声歌颂王上的恩德,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,朱楧也不为所动,因为他一眼就看出了这里面的猫腻,你小子想偷懒就直说,用不着搞这些弯弯绕,又挑了挑黛昱竹俊俏的小下巴,坏坏地笑道:“你是寡人最懂事,最让人心疼的淑妃,寡人怎么会怪你呢?你也是为了寡人好,寡人心里知道。”

    黛昱竹甜甜一笑,能被自己的丈夫所理解、认可,对于每个女人来说都是值得开心的事,嘟着嘴,却又一脸疑惑地说道:“可是王爷从未出过敦煌城,是怎么知道那里的灾情是不严重的?”

    朱楧得意地一笑,这不是逼着寡人自己夸自己吗?顺手拿来两道奏折,递到黛昱竹的跟前,得意地炫耀道:“事情的真相都在这两道奏折里。”

    黛昱竹面色一惭,低着头,红着脸,喃喃地说道:“请王爷莫要取笑臣妾,臣妾不识字啊。”她的出身就让她很自卑,虽然朱楧从来没有因为她曾经是自己的奴婢而轻视过她,但大明朝的人还是很注重出身的,女子似乎是更加在意这一点,因为男人可以像朱重八那样去创业,而这时候的女子只能依靠自己的父母和丈夫,父母没有势力,找丈夫也找不到多么有背景的,就算是找到的话,也只能像她这样给人做小妾,成不了正房。

    再加上她不识字,跟另外那一后三妃比起来又差了一大截,那三位要么是大家小姐出身,要么是就是一国的公主,文化水平都不比那些秀才们低,只是她们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而已。

    出身加学历,是压在黛昱竹心头的两座大山,让她永远感觉自己低人一等,在某些时候甚至感觉有点抬不起头来,只能卖命地伺候朱楧,希望能博得王爷更多的宠幸,借此来抵消她的些许自卑心理。

    朱楧看她的样子,心头颇为不忍,女孩子的心思真是细腻如发,虽然他是无意为之,但是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,一不小心就触动了自己可爱的淑妃的神经,连忙安慰道:“好了,乖。是寡人不好,寡人跟你直说吧,这两份奏折一份是兰州巡按御史上的,另一份是车岗统领的仪卫司的一名校尉上的,他们都说兰州的灾情并不严重,两者可以互相印证,因此寡人就判断出,这件事是那个叫赵华清的布政使想要偷懒。”

    原来是这样。黛昱竹恍然大悟,看来王爷早就有先见之明,派人将官员系统监视了起来,这样就可以避免他们欺上瞒下,中饱私囊了,说实话朱楧刚一开始这么做的时候,她还有一些不理解,因为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人们口中所说的明君的举动,戏文里的明君都是信任大臣、尊敬大臣的,朱楧这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,不过经历了今天这件事她终于明白了,所谓的“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”这句话完全都是骗小孩子或者是自我标榜的,连一个店掌柜都不可能相信,人性都是贪婪的,自私的,让他们替自己掌握国家的兵马钱粮,不派人监督怎么行?那样岂不是明摆着鼓励他们将钱都装到自己的腰包吗?

    黛昱竹将头扎进朱楧的怀里,顿感一阵温暖涌遍全身,跟着一个英明神武对自己又好的君王真是很有安全感,他可以给自己遮风挡雨,让自己永远不会有失去幸福的危机感,盈盈一笑,冲着朱楧说道:“王爷英明,刚才是臣妾多嘴了。臣妾今后再也不会质疑王爷的决定了。”

    朱楧摸了摸她圆圆的小脑袋,笑道:“寡人不会怪你,寡人跟你说过,今后你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跟寡人提出,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,寡人相信你是为了寡人好,就算是说错了也没关系。”

    “臣妾谢过殿下。”黛昱竹又抬起头来,瞪着一双滴溜溜的大眼睛看着朱楧,轻声细语地娇羞道。

    朱楧又安慰了她几句,随后开始自顾自地想着心事,今天自己能够得知灾情的真相,完全是因为兰州巡按御史和车岗的仪卫司尽忠职守,可是他们也是人,也会被人收买,若果将来他们联起手来欺瞒寡人,那该如何是好?必须再找一群人来压制他们。

    想到这里,朱楧又想到了那一类特殊的人群——太监,太监虽然也是人,但是一群特殊的人,他们没有家人,甚至没有亲戚,活就活自己这一辈子,因此也没有给后代留家产的念头,最不容易被收买。而且,太监们的生死荣辱全都系于皇帝的一句话,他们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,你要是不好好当差,惹得皇帝不满了,就会立即被安排去扫大街,倒马桶,马上就会有新来的太监顶替你的位置。因此他们为皇帝做起事来是最忠心的。

    有必要设立类似于东厂之类的机构了,朱楧心理感叹道,当然,他的特务组织到这里就算到头了,不会再像明朝后来的皇帝那样再设立什么西厂、内厂之类的机构,这玩意儿设置的多了不仅只能重复,浪费钱粮,还会造成全国臣民的恐慌,实在是得不偿失,所以凡是还是适可而止比较好。

    只不过现在提出来怕是会遭到大臣们的一致反对,设立司礼监分了他们的权力已经让他们心中不爽了,再设置东厂之类的机构来监视压制他们,他们岂能善罢甘休?况且老朱明令严禁太监干政,他们一定会拿出这件事来做文章,如果自己准备不充分,冒冒失失去做的话,说不定会被他们集体顶回去,到时候不仅碰一鼻子灰,还会使自己的威信降低。

    这件事必须找一个合适的契机来做,而这个契机朱楧已经想到了,他的心头微微一动,嘴角挂起了一丝邪魅狂涓的微笑,这不是有一个送上门来的吗?但现在还不能着急,必须找到足够的证据,将事情坐实,要不然被对方反咬一口可就麻烦了。

    鸷鸟之击,必匿其形;一发不中,百发尽悉。做事一定要低调,悄悄地打枪的不要,最后在突然爆发,一举成功。

    眼下的当务之急,还是解决女子学院的问题。朱楧在淑妃那里留宿了一晚,为了弥补今日对黛昱竹一不小心造成的伤害,晚上对她百般宠爱,而黛昱竹也有几天没有服侍过王爷了,内心也是很想念,对朱楧也是百般逢迎讨好,服侍的十分到位,二人又度过了一个美妙的夜晚。

    第二天,按例该是上早朝的时间,朱楧照例穿上了自己的九章衮龙袍,并且在黛昱竹的服侍之下,带了一顶紫金冠,穿着打扮非常的正式,非常的华丽。

    肃国的诸位文武大臣见到朱楧这副打扮,心里都打起来鼓,七上八下的,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,他们这位平时很随和的王上一旦穿的这么正式,那肯定就是有大事发生,到底会是什么事?群臣心里都在嘀咕,谁也摸不清这位年轻的王上的心里。

    难道是前几天选才艺少女的事?这事是有几个御史进谏了一下,有的说王上刚刚建国,不宜如此奢靡无度,有的说就算是选也应该从良家女子中选,怎么能在战俘营和奴隶营中选?对于这些奏折,朱楧的态度全都是留中不发,他也知道这些御史是为自己好,只是不能理解自己的行为而已,懒得跟他们解释,就当没听见。

    难道王上今日要翻这些旧账?一些跟随王上时间较长的大臣心里想了想,但又否决了,以他们王上为人的了解,知道他不是个爱翻人旧账的人。

    到底是为了什么,只好拭目以待了,相信王上过一会儿就会给出他们答案。

    果然,群臣行礼完毕之后,朱楧用威严的虎目扫视了一下群臣,随后装作漫不经心地淡淡说道:“寡人欲在全国大办学校,诸位爱卿对此可有什么看法?”

    这个拍马屁的机会绝对不能放过。吏曹判书纪君用第一个站出班来,向朱楧作了一揖,恭恭敬敬地说道:“启禀王上,臣以为王上此举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,足以彪炳青史,超越历代贤王。”

    其余人等立即跟着纪君用拍马屁道:“臣等以为吏曹判书所言甚是,王上此举足以彪炳青史,与日月同辉。”

    朱楧的嘴角微微向上一翘,虽然自己经常被拍马屁,但是马屁这东西,永远不会让人讨厌,被拍几下还是感觉很爽,笑道:“寡人的本意不只是让肃国的男子们上学,女子也一样要上学,伟大的母亲才能孕育伟大的后代,女子不识字对肃国孩子们的将来不是什么好事。可是,国民目前对于女子上学的事情仍有一定的抵触心理,诸位爱卿都是我肃国的人杰,都帮我出出主意,这该如何是好?”
其他人都在看什么: